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  Cuvier et Valencinnes
   

  89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背鳍iii-7;臀鳍iii-11—13;胸鳍i-16—17;腹鳍i-7—8。侧线鳞{[91(16-20-v)/(27-32)]120};围尾柄鳞40—50。下咽齿1行,4—4。脊椎骨数4+35。
体长为体高的2.7—3.6倍,为头长的2.8—4.9倍,为尾柄长的5.3—9.0倍,为尾柄高的7.7—11.7倍。头长为吻长的3.0—4.7倍,为眼径的3.0—7.4倍,为眼间距的1. 8—3.4倍,为头宽的1. 7—1. 9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.0—1.8倍。
体侧扁,稍高,腹部扁薄,从胸鳍基部前下方至肛门间有发达的腹棱。头较鳙小。吻短而钝圆。口宽大,端位,口裂稍向上倾斜,后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。无须。鼻孔的位置很高,在眼前缘的上方。眼较小,位于头侧中轴的下方,眼间宽,稍隆起。下咽齿阔而平扁,呈构状。鳃耙彼此连合呈多孔的膜质片。左右鳃盖膜彼此连接而不与峡部相连。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。鳞小。侧线完全,前段弯向腹侧,后延至尾柄中轴。
背鳍基部短,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,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软条。胸鳍较长,但不达或伸达腹鳍基部。腹鳍较短,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3/5处,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。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,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。尾鳍深分叉,两叶末端尖。
鳔大,分两室,前室长而膨大,后室锥形,末端小。肠长约为体长的6倍。腹腔大,腹腔膜黑色。成熟雄鱼在胸鳍第1鳍条有明显的骨质细栉齿,雌性则较光滑。

大小

背鳍iii-7;臀鳍iii-11—13;胸鳍i-16—17;腹鳍i-7—8。侧线鳞{[91(16-20-v)/(27-32)]120};围尾柄鳞40—50。下咽齿1行,4—4。脊椎骨数4+35。
体长为体高的2.7—3.6倍,为头长的2.8—4.9倍,为尾柄长的5.3—9.0倍,为尾柄高的7.7—11.7倍。头长为吻长的3.0—4.7倍,为眼径的3.0—7.4倍,为眼间距的1. 8—3.4倍,为头宽的1. 7—1. 9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.0—1.8倍。

生物学

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。性活泼,善跳跃。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;幼鱼能主动游人河湾或湖泊中索饵。产卵群体每年4月中旬开始集群,溯河洄游至产卵场繁殖。产卵后的成鱼往往进人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。冬季,湖水降落,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,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。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。以浮游植物为主食,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,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。生殖季节在4—7月间。成熟年龄一般为4龄,最小为3龄。繁殖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鳙相同。

生境信息

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。性活泼,善跳跃。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;幼鱼能主动游人河湾或湖泊中索饵。产卵群体每年4月中旬开始集群,溯河洄游至产卵场繁殖。产卵后的成鱼往往进人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。冬季,湖水降落,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,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。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。以浮游植物为主食,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,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。生殖季节在4—7月间。成熟年龄一般为4龄,最小为3龄。繁殖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鳙相同。

国内分布

分布极广,南自海南岛、元江、珠江,北至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东部地区各江河、湖泊、水库均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

个体大,最大可达40余千克。生长速度快,抗病力较强,易饲养,养殖成本低,为水库、湖泊、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。天然产量亦大,经济价值较高。

经济用途

个体大,最大可达40余千克。生长速度快,抗病力较强,易饲养,养殖成本低,为水库、湖泊、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。天然产量亦大,经济价值较高。

标本信息

测量标本95尾;体长54-365mm;采自云南昆明;广西融安;广东连县;福建福州;江西(九江、湖口);上海崇明;安徽(铜陵、裕溪口);湖北(鄂州、汉阳、洪湖、郧阳);湖南(岳阳、沅水);天津蓟县;河北怀来;辽宁(海城、台安);吉林(舒兰、扶余、大安);黑龙江(宁安、牡丹江、巴彦、依兰、佳木斯、富锦、绥滨、逊克、黑河);内蒙古海拉尔。